關于花崗巖的歷史
發(fā)布日期:2018-09-19 00:00 來源:http://m.lzzbkj.com 點擊:
作為大陸的標志性巖石,花崗巖構成大陸上部地殼的基礎,且花崗巖的形成過程通常與大陸的構造作用、變質作用和成礦作用密切相關。從地質科學尚處于搖籃階段的18世紀起,花崗巖成因問題就是眾多爭論的主題。有關花崗巖成因的論戰(zhàn),可見Gilluly(1948)、Pitcher(1993)和Young(2003)等人的論著,在此不一一列舉。需要提到的是,自板塊構造理論在20世紀60年代問世以來,有關花崗巖成因的諸多解釋,都被置于板塊的理論框架中去重新認識。在許多情況下,認識似乎趨向一致,但實際爭論仍在繼續(xù)。關于花崗巖化(酸性物質的遷移)的概念要追溯到1836年萊伊爾的時代。
在當時有關大連花崗巖戍因問題的爭改可以針對奧斯陸地區(qū)的情況來說明。利奧波德·馮·布赫(Leopold.Von.Buch)在十九世紀初期對該地區(qū)進行過調查,而查理斯·萊伊爾1837年在凱爾霍(B.M,Keilhau)的指導下也對這一地區(qū)進行了調查。
實質上,他采納了赫頓的關于深成活動的概念;熔融物質猛烈地侵入到較老的建造中并使上覆巖體產生逆沖作用。然而,凱爾霍不接受這些觀念,他不理解在原先曾為噴發(fā)巖所占據的地方,如何能會有如此巨大的空間為浸入到其中的侵人體開放。早往1838年,凱爾霍可能是首先重視到關于火成巖體侵位的“空間問題”的人。